找到相关内容273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惠能大师悟道因缘

    亦知师意。不敢行至堂前。令人不觉。  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。吾向汝说。世人生死事大。汝等终日只求福田。不求出生死苦海。自性若迷。福何可救。汝等各去自看智慧。取自本心般若之性。各作一偈。来呈吾看。若悟...曰。人虽有南北。佛性本无南北。獦獠身与和尚不同。佛性有何差别。   五祖更欲与语。且见徒众总在左右。乃令随众作务。   惠能曰。惠能启和尚。弟子自心常生智慧。不自性。即是福田。末审和尚教作何务。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23954392.html
  • 弘忍大师对中国禅的影响

    求出生死苦海.自性若迷,福何可救.汝等各去看智慧,取自本心般若之性,各作一偈,来呈吾看,若悟大意,付汝依法,为第六代祖.火急速去,不得迟滞.思量即不中用,见性之人,言下须见.若如此者,轮刀上阵,,亦得..."如来说世界,即非世界,是名世界"的思想,阐发了"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"的大乘中观.  弘忍大师充分的利用>中的"一切诸相,即名诸佛"等顿悟成佛思想来作为他顿悟法门的修持理论依据.摆脱了传统依>渐修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81859049.html
  • 佛教思想和先秦儒家思想之比较

    rdquo;对人生的威肋、而求出生死轮回。佛教还提出“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”,表现出积极对待生死的一面。   三、佛教的闻思修和儒家知识论之比较   (1)多闻的重要。孔子...出世、超世、脱俗。因为这世间有太多的痛苦和缺陷,虽有快乐,亦只是暂时的、有漏的,不是真快乐。佛教更注重通过修行,净化自心,以期达到解脱烦恼、出轮回之目的。   先秦战国时期,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...

    清远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61563077.html
  • 一位大比丘僧的前世记忆——不生净土,难免轮回

    适宜的水土和温度,她就会发芽、开花、结果的。一句佛号即是大光明藏,一历耳根,永为道种。这不是我说的,而是宗喀巴大师在《菩提道次第略论》中多处说到的。  出家修行五十年,不求出自纠缠,  只为来生修福报...

    寂空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95573732.html
  • 八大圣地事迹简介

    宝华围绕,一一华上化佛安坐,彼化佛亦现种种神变,天乐鸣空天花缤纷,人天大众叹未曾有,世尊欲调伏有情,说偈曰:“汝当求出,于佛教勤修,降伏生死军,如象摧草舍,于此法律中,常为不放逸,能竭烦恼海,当尽苦...自然除落,成就沙门威仪,徐步安详,犹如百腊比丘。“苦应知,集当断,灭应证,道当修”,佛为憍陈如尊者,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,五欲乐及无益苦行,开示涅槃寂灭、八正圣道中道之行,憍陈如尊者解已,于诸法中远离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62176319.html
  • 印度八大圣地遗迹

    落,袈裟着身!”五人身上之服,即成三衣袈裟,头发髭须,自然除落,成就沙门威仪,徐步安详,犹如百腊比丘。“苦应知,集当断,灭应证,道当修”,佛为憍陈如尊者,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,五欲乐及无益苦行,开示...身下出火身上出水等,以施无畏手摩地,地中涌出千叶宝莲,世尊于莲上安隐而坐,周匝无量宝华围绕,一一华上化佛安坐,彼化佛亦现种种神变,天乐鸣空天花缤纷,人天大众叹未曾有,世尊欲调伏有情,说偈曰:“汝当求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2234979866.html
  • 佛教道德与人生解脱

    求出,趋涅 ,不懈不退,努力前进。正念:不生邪欲。念从心起,心不离道,唯念真如实相,或佛菩萨功德相好,若得正念,则与菩提相应,心无动失。正定:远离不定、邪定及有漏禅,一心专注,修习禅定,以真智入于...新之又新,新新不已,引导人们如何在当下苦得乐。”?积德行善,提倡为人民服务和“我为人人,人人为我”的社会风气,这是一种意念和意志的表现,是一种善有善报。而意念本身是有物质能量的,恶的意念可以伤人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573881122.html
  • 24%的美国人相信佛教轮回 如何看待生死轮回

    达到自由和解脱的“涅盘”境界。涅盘是超越现象无生无灭的一种精神境界。所谓无生的境界,就是超越轮回,不受生死之苦的境界,那么怎样才能超越轮回呢?那当看清六道轮回之苦,并产生出之心, “汝当求出,得此佛...离不开炙然火宅般的三界。在出生死之前,生命仍将延续,所做的种种业力,也将跟随着并影响着我们。“六道”,佛教的六道即指天道、人道、修罗(神)道、傍生道、鬼道、地狱道,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及十恶五逆(十善的...

    佚名

    |佛教观点|轮回观念|生死轮回|基督徒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6582295570.html
  • 六祖慧能

    侧奉聆音,倾求出之源,高步妙峰之顶。”慧能去世后,更是名位加身。唐宪宗追谥慧能为“大鉴禅师”,宋太宗又加谥为“大鉴真空禅师”,仁宗再加谥为“大鉴真空普觉禅师”,最后神宗再加谥为“大鉴真空普觉圆明禅师。”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0/01/08340096379.html
  • 佛教道德的普遍意义

    阿修罗、畜生、饿鬼、地狱。后三为三恶道,有苦无乐,天道乐多苦少,修罗多嗔恚,人道苦多乐少,思求出,故六道中适于修行的,唯有人道。佛经中常说:“人身难得”。即今生以过去的善根福德获得人身,但来生是否仍...不染三毒,谓之正业;  五、正命,赖以生活的生计,即以正当职业谋取生活;  六、正精进,求出,趋涅槃,不懈不退,努力前进;  七、正念,念从心起,心不离道,唯念真如实相,或佛菩萨功德相好,故称正念,...

    惟贤

    |道德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1/0923071883.html